完成,全是因为先皇挡在身后,给自己解决了多少后顾之忧,后来又将梓华嫁于自己,其实他心里清楚,梓华虽不是先皇的亲兄妹,可是当今皇上也得称一声姑姑,老氏贵族们也得叫一声公主。
杨叔子默然问自己,以后能否再遇到一个这样的皇上了?显然不可能了,这样的皇上只此一人,前边没有,往后也不会有了。
杨叔子真心希望皇上可以准许自己辞官离开。
良久,杨叔子扶起了几近哭得晕厥过去的梓华,两人慢慢地离开了皇陵。
祭祀大典一结束,桓胜径直回到书房,今日大典上的事情他全都看在眼里,一众朝臣的反应正是他想看到的。昨夜有人往他案几上放了请命书,今日长史又送来了杨叔子的辞官书。他要好好想一想,如何能让这把博弈赢面更大一些。
如今的朝堂之上所有官员都是父皇时的臣子,像杨叔子这等朝臣自然是不能用的,他们对父皇的感情太深了,早就已经不可能用一点金银钱帛或是高官厚禄就能打动的了,老内侍成河一头撞死在了门前的廊柱上,其惨状犹历历在目,其余一干重臣因着父皇驾崩,纷纷如丧考妣,悲痛之情溢于言表,甚而第二日自己临朝的时候又是一阵痛苦。
罢了罢了,桓胜拿过杨叔子的辞官书打开,虽然早已知晓杨叔子有心辞官离去,可卷首题目还是让他心头一惊——请辞官书。
臣杨叔子叩首启奏皇上:臣一介布衣,奉母命出仕,闻先皇《求贤令》入宫。恰遇先皇求贤图强之时,臣虽愚钝,亦想伸展平生所学,不求青史留名,只望百姓安定,是故进献《治赵十论》以为治国之本。先皇不以臣粗鄙,委臣重任。
自变法三年来,臣不敢忘先皇之殊遇,勤勉治国,未尝懈怠。今变法已成,臣得以一展所学,此生足矣!
突闻先皇崩殂,臣心悲痛欲绝,恍恍惚犹如大病缠身,几欲随先皇而去,又觉似大梦一场。心力交瘁,自感老矣,不能专精国事。臣久居此位,于国无益。
况皇上正值壮年之时,聪慧少有,胸有城府,才德兼备。
愿皇上允臣辞官回归故里,替母守孝,此身为人子之责,兼之修书治学。如此则国事安定,臣心亦安!
桓胜看着案几上的辞官书,一想到杨叔子要离开,心中没来由的一阵轻松,只要他现在点头,杨叔子就一定会离开的,那样就没人再挡自己了。可是桓胜又冷静了下来,虽然他走了会让自己面前的大山消失,但一座大山消失又会出现另一座大山,不如让他们互相碰撞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大庸王朝》 最新章节第一卷 王朝末路 第四十九章礼仪更替,桓胜夜访,网址:https://www.bqg2.org/html/300/300538/49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