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之路,但同时也遭受着一个巨大瓶颈的束缚,那就是人才。仅凭着湖北工业大学有限的师资实力,集中力量扶植几个重大项目也许还能办到,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问题,则非得从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入手不可。
晚清时期,中外交流趋于频繁,特别是当时中日的教育交流,对正处于转型之际的晚清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。清政府大力兴办新学,甚至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,这对传统的书院、落后的私塾教育体系无疑产生了巨大冲击。
即便如此,千百年来形成的一些教育观念依然固执地左右着多数中国人的头脑,阻碍着中国新教育前进的道路。以孙中山为首的政府高层敏锐地意识到:若不改变国人陈腐观念,难开新教育之风气。
对于中国人来说,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教育观,并不会因为新学的兴起而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。既使在新式学校课堂上,学生的注意力也基本上集中在了两件事情上:一是以书本上的前后顺序重述所有的文字;二是尽量以最快的速度背诵下来。然而,意义和表达则完全被忽视了。唯书、唯上、唯圣贤之马首为瞻的教学观依然主导着大多数中国教员的思维习惯。这直接导致了读书人在思维上的一元、封闭和趋同。除了可以让记忆能力得到训练与强化以外,别的一无所获。
身为共和国教育部长的秦长风,在政府工作会议上尖锐指出:“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,除我们完全认可那些伦理道理说教的存在价值之外,即使以最乐观的态度来评价这一体系,我们只能说它不过完成了以下使命而已:教授阅读和写作,培养锻炼并强化记忆力。可以说,通过这一体制培养造就的中国学生都具有惊人的记忆力,决非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民族所能比拟。但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同样惊人,这种压抑创造性、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必将使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展缓慢。”
1913年5月,中国政府发布命令,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学,同时建立国家学历认证制度。关于学制的规划,共分三级: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。小学学制五年,中学学制五年,大学学制两年。
小学阶段,主要学习汉语基础、数学等自然科学基础、基本劳动生活技能。
中学阶段即分文理各科。名为中学,实际上类似于现代的职业技术学校。以理工科目为主要建设对象。以速成国家急需的技师人才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学教育的入学和毕业程序非常灵活。凡是能通过入学考试者,不分年龄、性别皆可入学;每年举行的毕业考试全校学生均可报名参加,不论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《浴火重生大同梦》 最新章节第一百一十八章 血染将星,网址:https://www.bqg2.org/html/290/290138/119_5.html